约翰·G·帕顿 (John G. Paton) 和王明道的事工对宣教的启示
经由原作者Eric Beach允许,北卡三角区华人归正浸信会对其文章进行翻译转载https://www.9marks.org/article/lessons-for-missions-from-the-ministries-of-john-g-paton-and-wang-ming-dao/

基督徒并不总能认识到本地教会和教会治理对于宣教的重要性。然而,一些过去伟大的传教士和布道家知道,建立健康的教会是他们工作的核心。
约翰·帕顿 (1824-1907)
约翰·G·帕顿(John G. Paton)于1824年出生在苏格兰,他的成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从事传教工作。在许多年的时间里,帕顿在未得之民中进行开拓性的传教工作,见证了数量惊人的归信。帕顿为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宣教事业服务了几十年,最终于1907年在澳大利亚去世。今天,基督教是这些岛屿(现称瓦努阿图)的主要宗教。
虽然帕顿为今天的基督徒提供了许多教训,但他的自传中有三个要点在当代关于宣教策略的讨论中尤为突出。(1)帕顿在他的开拓性传教工作中实践了谨慎的教会会员管理。(2)帕顿的事工以本地教会为中心开展。(3)帕顿强调耐心的重要性。
实践谨慎的教会会员管理
帕顿拒绝将开拓性传教与教会成员资格对立起来。他对洗礼和圣餐的方式就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他的自传中,帕顿讲述了他如何处理生活在一夫多妻家庭的Waiwai的情况,这位Waiwai开始参加教会并希望领受圣餐:
在领圣餐时,他被告知,除非他放弃一个妻子,否则既不能受洗,也不能领受主餐。这让他非常失望,因为上帝不允许基督徒同时拥有一个以上的妻子。他们被建议定期参加聚会,学习更多的基督教知识,直到上帝在这件事上为他们开路。
作为回应,Waiwai公开表示悔改,但帕顿 “私下了解到 ”Waiwai很可能是口是心非。因此,帕顿 “斥责他的虚伪,警告他上帝知道他的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出于神的考验,Waiwai终于表现出了真正的悔改。Waiwai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试图欺骗(帕顿),但我无法欺骗上帝。. . . 我假装侍奉上帝,其实我只是在侍奉和取悦我自己"。
这番话的结果是,帕顿 “同意给他施洗,让他领受主餐”。帕顿在回忆录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后,预料到有些 “读者可能会认为,关于这个两个妻子的案例和我们的处理方式对Waiwai太过苛刻了”。帕顿回答说:“在我们的教会成员中,我们必须在上帝的律法要求的范围内,在非信徒和基督徒之间划清界限,而不是尽可能模糊差别”。
帕顿后来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显示了他谨慎的教会成员管理。他回忆说,当 “相当多的候选教徒 ”完成了信徒班的学习后,"经过仔细的审查,我分别挑选了九个男孩和女孩,他们大约十二三岁,我建议他们至少再等一年左右,以便他们的知识和习惯能够成熟起来。他们确实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并渴望受洗和被接纳;但我担心他们还年轻,怕他们会堕落,给教会带来羞耻"。
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少年们再次与帕顿交谈。最后,“经过多次交谈,我同意给他们施洗,他们也同意一年内不去领受主餐;这样,到那时所有教会成员都能了解并证明他们有始终如一的基督徒生活”。这就像帕顿的第一期信徒班一样,他要求人们在参加圣餐之前 “证明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将自己的内心献给主,服侍他”。
从这些故事的细节中回过头来看,帕顿的理解是明确的:谨慎对待教会成员资格是符合圣经的,也是有助于传教的。
以教会为中心的事工
帕顿的事工围绕当地教会展开。他努力使人们真正悔改归主,并兴起长老来牧养上帝的羊群。他明白长老对宣教工作至关重要。有一次,巴顿写道:“当我看到这些贫穷的Aniwan长老在那些年里勤勉和尽忠地教导和服务时,我的灵魂向神呼求,哦,如果受过教育和有才干的长老和其他在基督教国家的人们也这样为耶稣工作,教导无知的人,保护受试探的人,拯救堕落的人,教会能成就多少事情啊!”。
此外,他还看到了主日在门徒训练中的核心地位。他回顾了 “一个又一个安息日是如何在不间断的侍奉和团契中被度过”--这一现实让他感叹 “主日是如何在白人基督教世界中被滥用的”。
耐心的重要性
15 年来,帕顿在方圆不过几十英里的地区开展工作。起初,他的努力似乎没有结果,但他没有继续前进,而是留在原地。甚至在门徒开始倍增之后,他仍留在原地。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和向新赫布里底群岛居民传福音的奉献时,他写道:“有一个好的主意,并为此而活并取得成功,这难道不比把生命分散在许多事情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更好吗?”
王明道(1900-1991 年)
在帕顿于 1907 年去世前不久,王明道于 1900 年出生在中国北京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王明道从小就接触到由西方人传播的西方基督教,但他很快就谴责了这种基督教,并表示“教义真理从未被研究过”。
14 岁信主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尽管他仍然对松懈且基本不符合圣经的西方基督教深恶痛绝。18 岁左右,他开始立志传道,他写道:"我现在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布道,并将其视为一项伟大而重要的工作。即使一个国家的总统也无法改变人们的心灵"。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圣经,并考虑传道的事工,他在六十二天内读了六遍圣经。王明道后来在中国开展了有影响力的传福音、牧养和门徒训练事工。他于 1991 年在中国上海去世。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争、起义和饥荒,并因信仰在狱中度过了二十年。即使在明道出狱后的最后日子里,一位学者也指出,王明道 “仍然是毫不妥协的信仰的无与伦比的象征 ”。
王明道忠心耿耿的一生是一个强有力的见证,将被人们铭记几个世纪,但在当代关于宣教策略的讨论中,他的事工中有三点尤为突出:(1)对于假悔改的警惕,(2)洗礼,和(3)教会纪律。
假悔改的危险
王明道看到了假悔改的危险,特别是教会中充满了未重生的肢体。他认为这是传道的一大障碍。王明道写道:"如果让我讲述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教会中令人遗憾的情况,我可以写满一本小书。当然,造成这种普遍腐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会接收了许多并非真正是基督徒的人"
为了保护基督教免受假悔改的影响,王明道经常强调信仰果实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信仰的表白。事实上,他讲述了自己对假悔改日益担忧的一次经历:"当我听他们说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基督徒,但实际上根本不是信徒。我的眼睛被打开了,我开始区分真基督徒和假基督徒"。
王明道晚年写道:"许多年前,我也认为那些表明信仰的人是真信徒。经过多年的痛苦经历,我得出的结论是,在自称信主的人中,真正信主的不到一半"。
不谨慎施洗的危险
王明道也看到了,赶紧给假信徒施洗是如何导致他年轻时厌恶的那种不符合圣经的基督教信仰的。他写道:
1924 年 3 月,我应邀与城里所有教会的三十多位中西传道人一起,前往城市南方的一个军营参加布道活动。这是我第一次与来自所有教会的工人一起参加布道活动。不幸的是,我的所见所闻让我非常焦虑(头痛和心痛)。在这些传道人中,有几个给人留下了好印象,但大多数人确实不配称为神的仆人。经过六天的布道,有三千多人受洗。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悔改信主。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聚集在一起举行受洗仪式的那天,我不忍心做一个旁观者,便乘火车回到了城里。这次经历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教会的堕落、空虚和贫穷。
后来,王明道在他的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他对宣教和洗礼原则:
除非我们非常确定一个人已经悔改信主并因此得救,否则我们不会接受他受洗。我们不去询问教义知识,只是强调悔改、信仰和救赎。可是这种经历必须通过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已经悔改并信主,可以立即接受洗礼。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很难确定。我们就要求他们等待,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甚至是三年,只有到那时他们才能接受洗礼。在有些情况下,他们被要求等待的时间太长,以至于他们开始抱怨,甚至变得愤怒。他们不再参加聚会。这种人被推迟当然是好事,因为如果他们成为教会成员,对教会就没有好处了。
在王明道看来,为那些他无法对其归信抱有合理信心的人施洗是不符合圣经的。这也有损于传教工作和中国教会的事业。
实践符合圣经的教会纪律的重要性
王明道认为教会纪律是符合圣经的,因此他执行教会纪律。关于这个问题,他写道:“如果我们团契中的信徒陷入罪中,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认罪悔改;另一条是离开我们”。王明道认为自己因为这种做法而 “树敌”。他接受了人们对他的反对,因为圣经是他的权威。王明道一生推进的基督教主要以圣经和中国本土文化为标志,而非受西方影响。
在对王明道和帕顿的属灵遗产进行反思之后,有一个共同点非常突出:他们的劳动果实经久不衰。今天,中国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现瓦努阿图)拥有大量的基督徒。虽然帕顿和王明道在不同的世纪、不同的大陆、使用不同的语言服侍,但他们都相信并严格遵照圣经。正因为如此,他们通过谨慎的洗礼和教会成员管理来为教会的纯洁性而战。他们相信教会是宣教不可或缺的强大助推器。